百度 情况4此外,还有一种根据用户的“上一次行为”而默认捆绑相应服务,例如刚刚注册会员的用户,他在购买机票时,系统仅默认显示一张机票的价格;而一旦他在这一次同时勾选了贵宾休息室、接送机服务或酒店优惠券等附加服务,那么在下一次下单时,系统会默认帮他勾选同样的服务。
### OFDM技术背景发展及现状概论
#### 一、背景及意义
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简称OFDM)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多载波传输方式,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OFDM通过采用正交频分信道,实现了高速无线数据传输,同时具有较强的抗衰落能力和对抗符号间干扰(ISI)的能力。这些特点使得OFDM技术成为了许多关键通信系统的基石。
#### 二、OFDM技术概述
OFDM是一种多载波传输技术,它将高速率的数据流分解为多个低速率的子数据流,并分别在不同的载波上传输。这种技术利用了子载波之间的正交性,即使得各个子载波可以相互独立地传输数据,从而避免了复杂均衡技术的需求。由于每个子载波携带的数据速率较低,因此可以有效地抵抗多径传播带来的符号间干扰。
#### 三、关键技术挑战:峰均功率比(PAPR)
虽然OFDM具有许多优点,但它也面临着一个显著的技术挑战——峰均功率比(Peak-to-Average Power Ratio,PAPR)。由于OFDM信号是由多个子载波叠加而成,当这些子载波相位一致时,它们会在时间域内叠加产生峰值功率,这会导致较高的PAPR。当放大器或模数转换器(A/D)的线性动态范围无法满足这种变化时,信号会发生失真,产生子载波之间的互调干扰和带外辐射,进而破坏子载波间的正交性,降低系统的整体性能。
#### 四、OFDM技术的发展历程
- **起源与发展初期**:OFDM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R.W. Chang发表了关于带限信号多信道传输合成的论文。该论文阐述了发送信息可以同时通过一个线性带限信道而不受信道间干扰(ICI)和符号间干扰(ISI)的影响。不久之后,Saltzberg对其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有效并行系统的设计策略应集中在减少相邻信道之间的交叉干扰(crosstalk)而非单独优化单个信道的观点。
- **数字化实现的基础**:1971年,Weistein和Ebert提出使用离散傅立叶变换(DFT)来实现多载波调制,这一想法为OFDM技术的实用化提供了基础。
- **技术突破与应用扩展**:随着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CPLD)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DSP技术的进步,OFDM技术得以在无线通信环境中广泛实现。1995年,欧洲电信标准协会(ETSI)首次提出DAB标准,这是首个采用OFDM技术的标准。随后,IEEE 802.11a标准也采用了OFDM作为其物理层标准之一,这标志着OFDM技术在高速数据传输领域的重大突破。
- **当前发展趋势**:近年来,OFDM技术不仅被广泛应用于数字音频广播系统(DAB)、数字视频广播系统(DVB)、无线电局域网(WLAN)等系统中,而且还与多种多址技术相结合,如CDMA、TDMA等。此外,OFDM技术还与空时编码以及智能天线等技术相结合,以进一步提高物理层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 五、结论
OFDM技术自诞生以来,经历了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应用的漫长过程。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OFDM不仅解决了传统无线通信中的许多难题,还在新的应用场景中展现出了强大的潜力。未来,随着5G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OFDM将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并且可能与其他先进技术相结合,为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通信服务。